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惊蛰研究所,作者|白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背负着巨大的期待和压力,《三体》动画终于开播。从目前的舆论热度来看,《三体》动画完全配得上中国科幻第一IP的称号,但也无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恶评。

在书迷们看来,《三体》动画没有捕捉到原著的神韵,几个关键角色的塑造明显偏离。对于路人观众而言,原著的世界观过于宏大,本就难以快速理解,但《三体》动画偏偏背景介绍不足、叙事节奏又太快,因此看了前两集还没看明白在讲什么故事。

如果只是一部普通作品,人们对《三体》动画恐怕还不至于有太多的负面评价。但眼下已经开播的这部动画作品,偏偏从前期筹备到制作定档就花了近5年的时间,并且作为“B站量级最大的动画项目”,网传仅特效投入就超过1个亿。在各种宣传手段不断拉高观众们的期待后,《三体》动画难免遭遇巨大的口碑落差。但这也不禁令人再次提出那个问题:国产IP的动画化真的那么难吗?

《三体》动画差在哪儿了?

《三体》作为刘慈欣的代表作,在2009年《三体2:黑暗森林》刚刚发售不到半年的时候,就被导演张番番买走了影视改编版权。2015年,《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之后,外界对《三体》IP的关注度陡然上升,包括原著粉丝和科幻迷们也开始期待《三体》的影视改编作品。

但是人们也开始担心《三体》的影视化可能会毁IP的问题。刘慈欣本人在2019年与《阿凡达》导演卡梅隆的公开对谈活中曾表示,“《三体》,以我们目前的经验和技术来拍的话,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再往后历经几次跳票,人们终于怀着期待和担心的情绪,在今年等来了B站动画版、腾讯以及网飞真人剧版的官宣。这期间,“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的心情让不少原著粉们无比煎熬,而这股在胸中积压已久的情绪,也终于在《三体》动画上线后,有了发泄的出口。

从已经放出的前两集来看,制作上还是有一些优点的,比如3D运动镜头的代入感、“废土”风格的城市街景,飞车追逐场面的紧迫感,以及宇宙空间站的恢弘场面。但是,在这些满足了普通观众对“科幻”题材认知的基础内容之外,《三体》动画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格外引人注意。

其中颇受诟病的人物建模,表情不自然、面部缺乏细节,说话的时候还对不上口型,甚至于第1集18分钟19秒的时候,罗辑还伸出了一根拥有4个指节的食指。另外,所有角色看上去都是灰蒙蒙的,像是没有画完一样,个别网友戏称《三体》动画的建模水平和《熊出没》差不多。还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三体》动画的人物建模与同样由艺画开天制作的《灵笼》十分相像,因此怀疑《三体》是把《灵笼》的建模直接拿来用。

比起制作方面的问题,创作上的偏离则直接引发了原著粉们的不满。原著中精明强干的中年刑警史强,成了外形神似韩国演员马东锡的肌肉壮汉;性格玩世不恭但最后却肩负拯救人类命运的青年学者罗辑,变成了见风使舵的“周星星”;就连原著中富有智慧和远见的天才科学家丁仪,也变成为了获取实验结果冒险与空间站“同归于尽”的莽汉。

这样的角色设定完全脱离了原著中科学家、社会精英们的人物特点,仅仅是以标签化的人物形象为目标,用包括外形、对白等内容创作方式,来强化人物个性,因此令人一眼就感受到角色的崩坏,这也暴露了《三体》动画在制作层面之外的潜在隐患。

国产IP改编的隐忧

在正式开播后,很多观众都表示很难理解《三体》动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因为同样出自艺画开天的《灵笼》,就曾凭借精美的制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灵笼》虽然没有大IP的加成,但它剧情不脑残、人物身材性感却不低俗、叙事节奏紧凑,也有宏大场景。

如此看来,难道是《三体》顶级IP带来的压力让制作公司犯了难?其实并不然。

有业内人士告诉惊蛰研究所,《灵笼》的制作成本大概是16万元一分钟,而根据网传的数字计算,《三体》动画的制作成本大概为50万元一分钟。但是从实际观感而言,在制作成本翻了三倍的情况下,二者的差别并不大。

有网友拿出2016年发布的游戏《神秘海域4》的画面与《三体》动画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场景中的材质表面光滑,第一集出场的“审判日”号游轮上的金属质感如同塑料,并且多数场景中,背景部分的光影缺乏细节。但偏偏在这种黑乎乎的背景画面中,长安深蓝的广告植入反倒格外地引人瞩目,也不免让人质疑制作团队是不是搞错了重点。

其实很多人都清楚,《三体》的影视化改编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难度不是来源于国民IP背负的期待,更在于中文科幻作品通过文字营造的科学与浪漫,难以被视觉元素表达。在此之前,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流浪地球》电影,整个制作周期花费了四年时间,制作出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个分镜,而对应的原著仅有2.3万字。

与之相比,堪称“鸿篇巨制”的《三体》不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自然也要对原著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取舍。但问题是制作方没有考虑清楚,在面对书粉和路人观众的时候究竟要照顾哪一方的感受,然后就慌慌张张地带着“打造中国第一科幻IP动画”的目标上路了。于是从建模、特效到故事剧情,观众们都明显感觉到一种很刻意的感觉,这才是《三体》动画难以令人满意的关键原因。

科幻大片一定要有大场面,所以第一集就安排了“古筝计划”的剧情,让“审判日”号在巴拿马运河上爆炸。为了追求科幻末世的故事背景,于是将进入“危机纪元”(实则是2008年)的城市,做成了《赛博朋克2077》的样子。然后再安排一场“地铁脱轨”的场面,以及史强带着主角罗辑“飞车”的追逐戏来营造紧张气氛,至此给人一种好莱坞大片的既视感。但是这种模式化的内容,显然不是粉丝们期待看到的内容。

中国IP还差一把火候

坦白来说,如果抛开原著IP、长达5年的制作周期,以及上亿的特效制作费用,仅仅以内容观感来评价,《三体》动画称得上是国产动画中少有的成熟作品。但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科幻第一IP的影视化作品,未免有点妄自菲薄。不过这也再次反映了国产动画质量,与受众审美水平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在过去一段时间,每当提到IP影视作品的时候,很多人热爱中国文化的观众们都会站出来质问,为什么中国没有《七龙珠》《海贼王》,也没有《超人》《蝙蝠侠》和《复仇者联盟》。而在以往,“业内人士”给出的回答,往往是和国外的工业化生产体系相比,国内的动画制作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特效和后期制作上也缺乏核心技术和经验。

但在《灵笼》等最近几年推出的动画中已经能够清晰看到,国产动画在特效制作等技术方面的水平已经逐渐追赶上来。在有预算、有能力的情况下,《三体》动画的口碑为何还会崩坏?归根结底还是在IP改编的制作上沉不住气。

回顾国产动画作品的发展历史会发现,中国从来就不缺IP,但是鲜少有IP改编的精品。大荧幕上,2015年一部票房接近10亿的《大圣归来》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IP改编动画的潜力。再往后,也仅有《小门神》《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几部屈指可数的精品。但是除了花费8年时间打磨出来的《大圣归来》,其余几部作品的完整制作周期均未超过3年,而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平均制作周期为4到5年,比如迪士尼在2016年推出的《疯狂动物城》就花费了5年时间才完成。

国产IP动画的制作周期竟然能够比拥有成熟制作体系的好莱坞更短,这种“领先”并不是因为国内动画行业的工作效率更高,而是因为投资人等不了那么久。

早在2018年就有业内人士表示,民营资本的投资逻辑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一些投资人恨不得今天投钱明年就要利润,但动漫产业偏偏需要长线培养、完成IP孵化再实现长期变现。于是,近些年B站和腾讯视频等内容平台,开始直接购买成熟IP进行影视化改编来缩短变现路径,但这条路并非就是坦途。

参考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产业发展会发现,IP影视化往往需要内容来驱动,而动画作品的内容素材来源则是漫画。虽然目前国内的漫画制作能力与日本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因为历史存量过少,能够被动画化的漫画并不多,也更不用提已经具备IP影响力的精品内容。

反馈到IP改编市场就出现一个现象,国产IP改编的动画往往在时长上要比日本同类型动画短很多,甚至为了强行更新,漫画一话的内容硬生生拉长到两集的时长,于是20多分钟的动画中,真正属于新剧情的内容恐怕只剩下10分钟左右。

回到《三体》动画身上,对比制作思路和流程不难发现,好莱坞是在按照打造IP的目标来制作动画内容,日本动漫则是从成熟且有一定内容积累的漫画作品中挑选成熟IP改编成动画,而国内市场则是直接拿着IP版权来制作内容,寻求快速变现。

事实上,寻求IP商业化并没有错,但是过分注重商业变现就会导致IP改编在原创故事的取舍和角色塑造上出现偏差,甚至为了压缩制作周期而在建模、特效等方面打折扣。而这些问题,也只有在IP产业真正发展完善的进程中,才有能够得到逐步解决。

话说回来,《三体》动画总策划、游族公司创始人林奇在斥资1.2亿元从导演张番番手里买下《三体》影视改编版权时,他原本的期望是像《星球大战》一样,打造一个价值近千亿美元的三体宇宙IP。

但从目前来看,“赶鸭子上架”的《三体》动画虽然帮助B站的股价拉高了30多点,显然还不具备为整个IP系列打下成功基础的能力。也正是如此,《三体》上线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2月12日),B站股价又很快跌回到动画上线前的水平。聊以慰藉的是,《三体》动画的开播,让人们看到了国产IP动画在制作水平上的进步,国漫爱好者们也可以期待未来看到更多制作精良的作品。

在《三体》上线的同时,詹姆斯·卡梅隆筹备了12年之久的《阿凡达2》正在院线上映,仅预售票房就已近1.5亿,由此可以看出IP的价值。或许国产IP也需要一个詹姆斯·卡梅隆,用足够长的时间来打造一个影响力能够持续数十年的传奇IP,如果不能的话,希望至少在面对《三体》这样备受期待的IP时,可以沉住气,相信观众们也能够等得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