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vb动脉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1年11月10日,号称定义了“美国时代”的GE宣布了它的拆分计划。未来三年,GE将一分为三,专注航空、医疗与能源。

北京时间1月4日晚7点20分,GE医疗率先完成拆分,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GEHC”)。首个交易日结束后,GE医疗实现7.79%涨幅,盘末收至60.36美元,实时市值高达274.5亿美元(约1890亿元)。

相较于意料之中的二级市场结果,“代表性多元化跨国公司的‘去多元化’”似乎更加引人深思。GPS殊途同归背后,世界工业的“拜占庭模式”是否走向终结?跨国公司旧有的扩张模式是否已不再可行?

以此为中心的论战中,有人将拆分视为跨国公司们对于市场的妥协,是工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必然之举,也有人认为GE的操作仅是公司管理层面的调整,为重组债务,为提升估值,也是为把优质的业务拎出来聚焦发展,没有触及模式上的革新。

然而,无论哪一种观点都不否认,身处时代背景之下GE,拆分是其必然之举,而拆分之后的GE,即将迎来新生。

两次“塑形”

从19世纪的电灯公司到21世纪纵横医疗、家电、航空等行业的跨国巨头,GE的业务范围不断变化。电灯、发电设备、电冰箱、洗衣机、喷气发动机、计算机、MR、金融、新闻……居民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GE都有触及。

然而,多元分布的业务布局随虽“宽”难“深”,跨国公司难以长期兼顾所有技术的持续发展。久而久之,落后部门开始堆砌,官僚主义开始固化。20世纪80年代,GE深陷制度僵化、创新乏陈、人员流失的困局,多个部门数十年不曾盈利。

传奇CEO杰克·韦尔奇的出现为GE带来了重大转机。上任之后,他对GE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来8个管理层次减到3-4个层次,砍掉了25%的子公司,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卖掉了价值近100亿美元的资产,力求剩下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做到超群绝伦。

当年的改革与今日的拆分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均是清除多元化中自然产生的冗余,让企业更好地回到核心价值中去。

不同在于,在那个科技野蛮生长的年代,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被发现,它的最泛应用场景可能不是第一应用场景。譬如,广泛应用于临床影像诊断的CT技术,是由探测卫星图像处理的宇航技术发展而来;而得到发展的X射线在成熟之后,又反哺工业检测领域。

而如今,根据创新技术发掘应用场景转变为根据应用场景开发创新技术。当每一个产业都高筑技术壁垒时,多元布局中的各个部门技术迁移效率下降,技术复用的可能性直线降低,跨部门的沟通也不再时一种必需品。因此,与其说是今日的GE横跨医疗、航空、能源,倒不如说已是行业翘楚的GE医疗、GE航空、GE能源共同组成了体量上的工业巨头。

形势之下,拆分已是必然。

对于医疗这样的优质部门而言,拆分意味着独立的决策层,意味着不再需要在公司的停滞期调整销售策略改善报表,也意味着GE医疗拥有了更专注的能力,围绕精准医疗这一核心,寻求细分领域的登峰造极。

做低目标,舍近求远

拆分的本质是一种工具,对于企业而言,应用工具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为丰厚的价值。

拆分前夕举办的一场投资者日活动中,GE医疗首次给出了上市后的中期财务目标,预计在未来实现中等个位数的有机增长;15%至20%的息税前利润率(EBIT)以及超过85%的自由现金流。

GE医疗2022财年中期财务目标

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发展目标。完成拆分之前,GE医疗旗下医学影像(CT、MRI、分子成像、x射线、女性成像和图像引导治疗)、超声、患者护理解决方案(患者监测系统等)和药物诊断(造影剂和放射性药物)四个部门已在前6个月拿下88亿美元的营收,实现2%的同比增长。在拆分后,GE医疗将聚焦四大业务板块——医学影像、超声、生命关爱和药物诊断。

GE医疗的医学影像部门与超声部门是贡献营收增长的主力军。作为一贯收入最大的部门。即便是在全球经济收缩的2022年,医学影像部门也实现了47.6亿美元的半年营收,高于2021同期的46.3亿美元,持续保持涨势。

与此同时,医学影像部门也收获了GE医疗数额最多的研发投入。GE医疗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彼得·安杜尼(Peter Arduini)提到了未来重点研发的6款产品——光子技术CT、3D心脏影像引导、便携超声、肿瘤分子医学影像、MR平台、爱迪生平台——有四款均属于医学影像部门。

这样的投入已经在部门领域实现回报。Arduini曾在2022年末表示:软件连接工具和人工智能集成产品等数字平台目前也为GE医疗所有业务部门带来了约10亿美元的销售额。从目前AI的落地速度看,这项新的技术有望在未来数年内成为GE医疗医学影像部门营收的新支撑点。

超声部门规模相对较小,但整体表现最佳。2022年GE医疗超声业务上半年收入16.4亿美元,同比增长7%,为整个公司贡献最多比例的增长。

自2021年以14.5亿美元收购知名高级手术可视化技术厂商BK Medical后,GE医疗进一步强化了其超声的术中医学影像和手术导引的能力,加速超声融入外科手术前中后全流程,为临床带来更加连贯性的诊疗工具和技术支持, 扩充超声设备可以触及的市场空间。

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在重新确立GE医疗超声体系的地位。据超声首席执行官罗兰·罗特(Roland Rott)表示,人工智能拥有重构医生生产力巨大的潜力,有效减少超声扫描时间,帮助GE医疗开辟新的市场。以临床超声Venue系列产品为例,该系产品可通过颜色提示所采集切面是否标准,解决图像一致性的问题,并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让诊断、评估流程智能化,已在抗击新冠中的ICU重症救治环节中验证了其有效价值。

相比之下,生命关爱与药物诊断一直发展缓慢,甚至在个别季度出现小幅度的缩减,但两者一个与医患护理认知息息相关,一个挂钩于分子影像的应用宽度,均与现代医学同向发展。因而GE医疗已然维持着两个领域的高投入,譬如新近投资8000万美元为其爱尔兰的造影剂工厂新增一条产线。

这是立下保守目标的优势所在。较低增长预期下,GE医疗给予了生命关爱部门与药物诊断部门一定的缓冲时间,当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步消散,两个潜力部门有望借助长期发展脱颖而出,成为GE医疗新的关键增长点。

持续研发投入下,GE医疗似乎有意摆脱市场提出的普世要求,以短期的低增长换取坚实的技术基底。放在过去,偏爱短期利益的股东们常将优质部门的增长停滞视为一种极为危险的信号,进而抑制企业的投资行为。但如今控制权独立,GE医疗可以将这一策略更坚定、更长久地执行下去,从长期发展中攫取价值。

跨国业务的新变量

由于缺乏时间验证,我们暂时无法判断舍近求远的策略能为GE医疗带来多大技术优势。但在组成市值的供应链与销售环节,GE医疗同样作出了特殊的决策,并且收获颇丰。

通过观察GE近年年报可以发现,GE在航空、能源等领域的海外营收占比始终在某一区间之中波动,唯有医疗业务海外营收呈直线增长,从2016年的54%一直增至2021年的59%。

对于跨国业务的重视,从GE医疗中国的近期表现可见一斑。

近年来,国内诸多创新医疗器械的崛起与政策支持下的“国产替代”共同挤压着跨国公司的市场空间。但由于GE医疗中国提前做出的“全面国产”的中国战略之一,GE医疗中国区2021总计贡献27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16.4%。

具体而言,GE医疗陆续在中国建起五大全球生产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全球各地的设备需求,也能执行GE医疗的研发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产。

如今,这些根植中国团队本土的研发团队已向市场投入超过100款创新产品。北京基地研发和生产CT、X光机、血管机、手术机等影像设备,GE全球每三台 CT中有两台产自于此,256排高端Revolution CT和高端移动X光机已在北京量产;上海建有对比剂生产基地,生产的对比剂占全球产量 60%;天津建有磁共振成像系统生产基地,GE全球每销售两台磁共振产品中就有一台来自天津工厂,并已实现高端3.0T磁共振设备国产化;在无锡建有超声、呼吸机、麻醉机、心电监测、患者监护仪等临床护理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生产的超声产品占比GE全球超声销售量40%,累积发货超过100万支超声探头,并已实现包括心脏、全身、妇产超声在内的全线超声系列在国内的生产。

GE医疗中国的“全面国产”不是“闭门造车”,也非单纯“技术引入”,它带动着中国高端制造共同发展,创造“全球智慧+本土技术研发”的合作研发模式,因而能被中国市场所接受,成为GE医疗跨国业务持续增长的源泉。

必然的演变

无论是组织架构上的分拆,研发上的舍近求远,还是供应链销售方面的“全面国产”,GE医疗都保有医疗领域的领袖气质,不断走在医学技术探索的最前沿。

当下的GE同样如此,仔细品读,它早已剔除20世纪八十年代的官僚与冗余,也不再携带而21世纪前后积攒的高额金融风险,却仍坐拥航天、医疗、能源三大价值板块,是工业界中不可撼动的存在。

因此,GE的拆分不是时代的落幕,只是当下环境中的必然演变。

而当GE抛弃旧有的扩张模式,重新构建符合自己的组织架构,这艘新起航的巨舰能够走得更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