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

文 | 向善财经

近日,杭州银行发布实际控制人变更公告称,八家股东于2月8日分别签署了《关于杭州银行股东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的声明书》,其中明确声明解除各方的一致行动关系,自声明签署之日起,各方不再构成一致行动人。

这就意味着杭州银行的实际控制人将由杭州市财政局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虽然杭州银行方面表示,此举是为了进一步优化股权管理,不会对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此次解除之前,以杭州市财政局为首的8家股东一致行动人关系已维持了18年,突然解散的消息终究还是激起了舆论市场的广泛关注。

或许是受此消息影响,杭州银行的股价便迎来了四连跌。截至2月16日,其收盘价为12.09元/股,较2月13日下跌了3.05%。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A股42家上市银行中,仅有8家上市银行被认定为存在实际控制人,剩下的34家上市银行均无实控人。所以正常来说,无实控人的变更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为何杭州银行却偏偏出现了市场情绪失控?在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无实控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情绪稻草”?

对于“杭州银行变更为无实控人”后市场的异常表现,不少媒体将其单纯地归因为非理智的市场情绪的股价错杀,即“股民投资者们过分或盲目担心杭州银行从有变成无实际控制人后,可能会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稳定性”。

毕竟前边提到无实控人的A股上市银行并不少见,甚至其中的招商银行、浦发和民生银行还曾获得过“最佳内部治理上市公司”的殊荣。并且从发展成就来看,无实控人的招商银行明显要比“有实控人控制”的、被认为是更稳定的杭州银行要迅猛的多。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股民投资者们对于杭州银行的担忧的确是多余且盲目的?

或许并非如此。因为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再从股民担忧的结果反推,可以清晰地发现:此次无实控人的消息或许只是一根不重要的“利空稻草”,真正导致市场“情绪失控”的原因可能离不开近两年来市场对杭州银行经营管理稳定性的持续担忧。

一是老牌大股东的频频减持。2021年5月,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拟在三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其所持该行部分股份,合计不超过5930.2万股(含本数),即不超过该行普通股总股本的1%。

随后在减持期间,中国人寿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共减持了杭州银行5589.427万股,占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0.94%,套现8.43亿元。

但这还没完,进入2022年,2月,太平洋人寿又宣布清仓减持其所持的1.17亿股杭州银行股份,减持比例不超过1.99%,减持总金额达16.94亿元。加上此前太平洋人寿已经进行的两次减持,这一次减持后,入股杭州银行股权13年的太平洋人寿彻底清空了杭州银行全部股票。

紧接着到了3月,又一位陪伴了杭州银行17年的老牌大股东澳洲联邦银行宣告“撤离”。根据杭州银行发布的公告,第一大股东澳洲联邦银行以协议转让方式分别向杭州城投和杭州交投转让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各2.968亿股,各占已发行普通股总股本的5%。交易价格为13.94元/股,转让价总额达82.75亿元。

面对持股多年的大股东们的减持离场,曾有不少投资者猜测大股东套现背后,是否还存在着其对于杭州银行潜在的投资态度倾向,毕竟资本的嗅觉要远比投资者们灵敏的多。但是结合其业绩和2022年整体承压的市场大环境来看,杭州银行并没有很明显的硬伤,所以不安的情绪或许就转移到了杭州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面……

二是核心高管的频繁变动。2022年9月9日,杭州银行公告称,陈震山因组织调动原因,提出辞去董事长、执行董事和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及其他职务。

要知道,陈震山可谓是杭州银行的灵魂人物,自2014年陈震山加入并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以来,杭州银行不仅成功实现了A股上市,而且资产规模和业绩水平也均实现跨越式发展。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2014年,杭州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110.27亿元、35.06亿元,而到了2021年,该行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已经增长至293.61亿元、92.61亿元。资产规模也从2014年末的4185.41亿元增长至2022年6月末的1.53万亿元。

但如今,陈震山却选择了辞任,董事长之位则交由时任该行副董事长、行长的宋剑斌接棒。

2022年12月,宋剑斌的董事长任职资格获得核准,其同时辞去行长一职。

随后在12月底,杭州银行又公告称,聘任虞利明为该行行长,目前其任职资格尚需银保监会核准。但仅仅时隔两个月后,这位“准行长”又被选举为了副董事长。

虽然从理论来看,作为陈震山多年的老搭档,宋建斌完全有能力扛起杭州银行的大旗,但是其和新任行长虞利明究竟能合作交出一份什么样的成绩单,尚需时间一点点证明。而这对于习惯了追求稳定性的银行股投资者们来说,无疑算是另一种投资不确定性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投资者的不安情绪自然也会不断累积,直至被杭州银行变更为无实控人事件点燃……

增速向上,估值向下,杭州银行隐忧何在?

其实从客观角度看,基于猜测和怀疑的市场情绪面爆发,更多算是一时的波动。但银行股向来都是价值投资的主力板块,想要真正看到杭州银行的价值如何,还需从市场基本面来评判。

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杭州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9.32亿元,同比增长12.16%;归属净利润为116.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11%。与目前已披露2022年业绩快报的其他6家城商行相比,杭州银行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均排在第一、二名的位置。

在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方面,杭州银行同样表现出色。截至到2022年末,杭州银行总资产16,165.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25%;存、贷款总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了14.49%、19.31%。同时其不良贷款率也仅为0.77%,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

不过有意思的是,如此亮眼的成绩放到资本市场,却依然没能止住杭州银行近30天的股价震荡下跌走势。截至到2月16日,杭州银行收盘价为12.09元,相较于1月16日的13.4元,下跌了9.8%。

那么杭州银行为何会出现增速向上,估值向下的尴尬问题?一方面从行业视角来看,银行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虽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真正降临,城商行们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是银行业的周期具有滞后性,再加上当前的大环境是贷款利率处于下行通道,并且居民提前还贷意愿空前强烈,这势必会影响到不少靠净息差为生的银行企业,增速与估值走势分化自然就成了现在城商行们的一个市场普遍表现。

另一方面则是聚焦于杭州银行自身存在的一些隐患问题。前边提到,从成长性来看,杭州银行近年来的资产规模和贷款规模的扩张速度都表现惊人,但是从资本安全性来看,快速扩张的贷款等风险资产规模,又必然会增加杭州银行资本金的大量消耗,最终导致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降再降。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2021年,杭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9%、8.17%、8.08%、8.53%和8.43%,均仅略高于7.5%的监管红线。其中,2021年杭州银行的该指标甚至低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而截至到2022年9月末,杭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至8.27%,在上市行中居倒数第二位。要知道,一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越接近于监管红线,它能扩张的风险资产就越小,而更少的风险资产只能带来更少的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其成长空间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这个角度看,现在杭州银行的业绩高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似乎就有待考量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杭州银行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比如在2016年10月该行IPO首发募集36.11亿元。2017年8月,杭州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80亿元,同年12月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亿股优先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00亿元。2019年5月,该行发行100亿元二级资本债。2020年1月,该行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70亿元;当年4月再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亿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募资不超过72亿元。2021年,发行150亿元可转换债券。

自2016年上市至今五年多,该行累计融资规模达到约571亿元。但遗憾的是,在这些融资中,可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并不多,所以杭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反而是产生了更强的杠杆效应。

另外业绩快报还显示,截至到2022年末,杭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565.1%,虽然较上年末下降了2.61个百分点,但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5.85%,这就意味着杭州银行计提的拨备是行业均值的2倍有余。

关于银行的超额拨备,尽管有可能是部分贷款目前没有形成坏账,银行因此做了续贷,同时银行认为该类贷款在未来有形成坏账的不良风险,从而提高拨备覆盖率。但从实际投资来看,多数投资者们却更偏向于第二种,即该行可能有隐藏利润的倾向。

在这方面,根据2020年,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阶段性调整中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对中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阶段性调整,相关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20%-150%调整为100%-130%,也就是说,杭州银行565.1%的拨备覆盖率,是监管要求的5—6倍,为行业第一档。

去年4月,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又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喊话,鼓励拨备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将实际拨备覆盖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事实上,如果杭州银行能降低拨备,释放出可能隐藏起来的利润,那么其未尝不能借此实现对核心资本金的有效补充。只是,拨备覆盖率的释放势必会导致净利增速的飙升,这对于2022年同比净利增速就已经达到了26.11%的杭州银行来说,似乎又与“银行让利”的市场大方向不相符合……

总的来看,杭州银行的确存在一定的增长隐患,但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至于此次的无实控人风波事件也几乎不太可能会为其带来更多管理困扰。

毕竟最实际的业绩基本面的高增速,已经道出了杭州银行所具备的成长潜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杭州银行能不能在未来保持住现在的高增长势头,并顺利实现价值回归,或许还是要看其能不能提前化解成长道路上的各种资本隐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