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无忌,作者 | 苏金剑


【资料图】

紫金银行(601860.SH)前脚刚发完“亮眼”业绩快报,后脚就致歉。

图源:紫金银行

2022年7月29日晚,紫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稳定股价,公司部分高管于2022年7月14日购入自家2.85万股股份,购入均价为2.82元/股。

第一财经日报对此就发文评论称,“虽然多数违规操作的理由都会提到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等,但不排除部分高管人员存在‘装糊涂’的现象”。

讽刺的是,紫金银行的股价确实足够“稳定”。8月1日收盘,紫金银行报收2.8元/股,相比历史最高价已跌去75%多。

被誉为“首家A股上市省会城市农商行”的紫金银行,自上市以来,业绩一直徘徊不前。在江苏9家上市银行中,市值倒数第二,仅比倒数第一多出不到10亿市值。股价排名倒数第一,在全国42家上市银行里倒数第二。

上市三年,紫金银行已经换了三任董事长,但似乎也都没有更好的办法,今年年初大股东更是开始用脚投票,发公告准备减持,随时开跑。

双位数增速业绩快报也无惊喜

2022年上半年,紫金银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紫金银行营收为21.66亿元,同比增长 2.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4亿元,同比增长10.05%。可以看到,紫金银行的净利润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

而这其实只是上市前紫金银行的常态。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紫金银行的营收分别为36.22亿元、42.3亿元以及46.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24%、16.77%以及10.54%;净利润分别为11.38亿元、12.54亿元以及14.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3%、10.2%以及13.03%。

不过遗憾的是,2022年上半年,紫金银行的高增速是建立在2021年上半年低基数的基础上的。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紫金银行的营收为21.1亿元,同比下跌14.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9亿元,同比仅增长2.72%。

横向对比来看,2019年上半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紫金银行的营收分别为24.05亿元以及24.6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15亿元以及7.29亿元。

可以发现,相较于两年前,紫金银行的营收规模甚至有所下降。

图源:紫金银行财报

透过年度数据,更能看出紫金银行上市后徘徊不前的业绩。

财报显示,2019年—2021年,紫金银行的营收分别为46.75亿元、44.77亿元以及45.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17亿元、14.41亿元以及15.15亿元。

不光业绩徘徊不前,紫金银行的资产负债还双双下跌。

财报显示,2021年,紫金银行总资产为2066.66亿元,同比下跌5.05%;总负债为1906.67亿元,同比下跌6.01%。这是紫金银行上市以来首次出现总资产的情况。

这也直接影响了紫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财报显示,截止2022年3月末,紫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资本充足率为14.59%,相较于2021年末,三大指数分别下跌0.45%、0.45%以及0.61。

另一方面,虽然紫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稳步下降,但是对比行业同级别玩家,该数据依然处于高位。

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末,紫金银行不良贷款为20.30亿元,同比下跌0.02%,不良贷款率1.45%,创上市以来最佳水平。但横向对比来看,与紫金银行处于同一梯队的厦门银行以及无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下。

考虑到贷款利息收入是紫金银行营收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资本充足率承压,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率一直没能得到有力控制。这或许正是紫金银行业绩徘徊不前的“隐疾”所在。

上市三年,董事长更换三人

紫金银行业绩徘徊不前,或许与其领导层频频变动有一定联系。

2022年4月28日晚,紫金银行发布高管聘任公告称,聘任史文雄为行长,徐燕、王清国、许国玉、杭浩军为副行长,吴飞为董秘。

而在2022年Q1,紫金银行还相继发布了董事长以及副董事长人事变动的公告。1月29日,紫金银行发布了关于赵远宽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核准的公告;3月16日,紫金银行发公告称,朱鸣被选举成公司副董事长。

这也意味着,2022年上半年,紫金银行的管理层已经完成一次大换血。

事实上,上述换血并不是孤例,自2019年上市以来,紫金银行已更换三位董事长,并有多位董监离职。

2020年8月,紫金银行原董事长张小军因到龄,卸任公司董事长职务。随后,紫金银行董事会选举汤宇为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此前的2019年末,紫金银行原副董事长黄维平已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相关职务。

2021年11月,紫金银行接连发布两份公告称,董事长、监事长均有调整。其中,汤宇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改由赵远宽接任。此时,距离汤宇的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核准,刚刚一年左右。

虽然紫金银行对外表示,董事、监事离职大多系个人原因,“不会对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但对于投资者来说,稳定的高管往往代表公司有坚定的发展方向;高管频频变动,很难不影响公司长线的战略决策。

比如,2022年4月18日,招商银行股价开盘大跌,盘中跌幅一度达8.6%,股价最低仅为42.78元/股。当日收盘,招商银行股价为43.39元/股,下跌7.35%。

对此,《中国基金报》援引业内人士消息称,招商银行股价大跌主要系“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被查”的传闻所致。

4月18日晚,招商银行正式发布公告称,免去田惠宇招商银行行长、董事职务,“免去行长职务的事宜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

随后,招商银行的股价开始断崖式下跌。截止2022年5月9日,招商银行的股价一度跌至34.95元/股,相较于2022年4月15日,传闻出现前45.31元/股的高点,下跌了22.86%。

诚然,由于木已成舟,市场并不能说,管理层频频变动,直接导致了紫金银行的业绩徘徊不前。但是结合历史来看,稳定的管理层确实对紫金银行的业绩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

2014年8月,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行长张小军转任紫金银行董事长。在张小军的治下,紫金银行不光完成了冲击IPO的壮举,并且业绩稳步增长。

被动增持难掩颓势

在业绩徘徊不前,股价节节下探的背景下,紫金银行的管理层除了讲“普惠金融”的故事,也“真金白银”地挽回股价。

不过这其中,也是因为触及稳定股价条件被动增持。

去年11月24日至12月21日,紫金银行股票因为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并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达到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管理层不得不在12月31日,发布稳定股价方案。

图源:紫金银行公告

这并不是紫金银行的高管第一次主动增持。

2021年4月28日,紫金银行也曾发布稳定股价方案的公告,在公司领取薪酬的时任董事(不包括独立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份的货币金额不低于其上一年度从公司领取税后收入的 25%,即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 216.14 万元。

2021年11月24日,紫金银行发布了关于稳定股价方案实施完成的公告,有关增持主体以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的方式累计增持公司股份 60.62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02%,累计增持金额 221.34 万元,成交价格区间为3.17元/股至3.84元/股。

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上一个阶段的增持计划刚刚完成一个月左右,紫金银行又马不停蹄开启了新一轮的稳定股价方案。

将时间拉长来看,紫金银行的增持计划对公司萎靡的股价,几乎没有起到效果。

2019年上市后,紫金银行的股价曾冲至10.62元/股的高点,随后,其股价就开始“跌跌不休”。截止2022年8月1日,紫金银行的股价仅为2.8元/股,较曾经的高点下跌超75%。

高管当然有义务稳定股价,但“趋利”的大股东却也像散户一样,开始用脚投票紫金银行。

2022年3月24日,江苏省省属国资控股公司汇鸿集团发布公告称,同意两家控股公司(汇鸿中锦、汇鸿中鼎)择机减持分别持有的紫金银行2820.1608万股股份。

总而言之,虽然表面来看,紫金银行的高管频频增持,确实可以给资本市场以一定的信心,但是在最核心的业绩上,紫金银行却止步不前。此外,紫金银行高管频频生变,也会让资本市场质疑其公司到底能否有延续性的宏观战略。

因此,在资本市场看好紫金银行的,大多数都是投机者。这一点,从每次紫金银行发布增持计划,其股价都有一个短暂的波峰可见一斑。但是由于公司不具备成长性,每次增持的热潮褪去,紫金银行的股价又开始稳步下探。

因此,如果未来紫金银行想要让投资者看好,还是需要苦练内功,给资本市场呈现亮眼的财务数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