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音乐先声,作者 | 夏天, 编辑 | 范志辉

继性别多元后,《玫瑰少年》又一次引起了舆论争议,不过,这次是因为歌曲改编。

周五晚,周深与GAI在综艺《天赐的声音3》中对这首歌进行了改编演绎,但由于删除了“永志不忘纪念,往事不如烟”这一呼应玫瑰少年主人公的歌词,歌曲的立意也从性别多元、校园暴力转移到了个人的成长艰辛,由此引发了网友的讨论和争议。次日,#如何评价GAI改编的玫瑰少年#微博热搜阅读量已超过一亿。

在粉丝、路人与乐评人之间,众人各执一词。有人抗议他们把为少数人群呼喊的发声借来绣自己的华袍,有人表示改编后的《玫瑰少年》也是为苦难发声、并无不妥,也有人表示网友对GAI进行攻击的行为正如当初那些人攻击叶永志。

细说起来,因为歌曲改编翻唱而引起大众争议的事情并不少,之前的《一块红布》、二手玫瑰翻唱beyond《大地》都引发过争议,只是之前的争议多集中于音乐本身,这次则牵涉到了社会议题。

而这背后所折射的,其实是音乐本身应该具有却又长期被忽视的人文性的缺失。

改编版《玫瑰少年》被骂冤吗?

要了解改编版《玫瑰少年》为什么会被骂,我们需要先了解背后的故事。

2000年4月,15岁的叶永志因为校园暴力倒在了学校厕所的血泊中。这一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他因为举止过于温柔而长期遭受校园霸凌,甚至在厕所被强行脱裤子以“验明正身”。

叶永志曾多次向学校反映却遭到漠视,甚至他的死亡也被解释成“心性猝死”。他的遭遇引发了台湾社会对于多元性别及校园霸凌的关注与讨论,推动了台湾在2004年通过《性别平等教育法》(原为《两性平等教育法》)。

而这也是蔡依林、剃刀蒋、阿信创作《玫瑰少年》的初衷。这首歌收录于蔡依林2018年发行的专辑《UGLY BEAUTY》,并在2019年获得了第30届台湾金曲奖“年度歌曲”奖。

蔡依林在现场表示:“叶永志提醒了我,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少数,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爱任何我身边的人。这首歌献给所有曾经认为自己完全没有机会、没有选择的你,你一定要记得选择你自己,支持你自己。”这番获奖感言,也进一步将歌曲背后的故事带入了大众视野。

可见,从一开始《玫瑰少年》就不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娱乐消费品而出现,它诉说的性别平等、校园暴力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公共议题,有着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网友对改编版《玫瑰少年》的讨伐,主要也是因为改编版对原曲歌词的删除和立意的更改,消解了原本沉重而深刻的社会议题。

如果抛开原作,无论是从演唱效果、现场表现力等技术层面,还是从歌词、歌曲立意等艺术层面来看,改编版《玫瑰少年》都是一个完全合格的综艺改编。两位歌手娴熟的唱功与饱满的情感让音乐现场极具感染力,对于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成长历程的探讨,也让歌曲凸显出音乐的人文关怀。

但这并不够。

作为一首为了纪念叶永志而创作的歌曲,原曲中“多少无知罪愆,事过不境迁,永志不忘纪念,往事不如烟”被删除,歌曲的内涵也就随之消失了。核心歌词被删改的同时,改编版的歌曲立意也被更改。

原曲以旁观者的口吻对像叶永志们的“少数群体”进行安慰和鼓励,改编版则是以“我”的口吻叙述个体成长中的拼搏与艰辛。叙述角度由原来的第二视角转为第一视角,本身是个很好的改编思路,但核心歌词被删,叶永志没了,只剩下“我”。

换句话说,从技术改编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在主题表达上,因为主歌歌词的删减,以及完全跳出本体的阐述方式,让歌曲的人文价值多少被大大消解。

不是个体伤痛有高低之分,也不是严肃主题不能去触碰,而延续歌曲的内核去延展、拓宽,才能算得上好的改编。

别让真正的“玫瑰少年”被遗忘

一个艺术作品需要作者、作品、消费者三方参与。艺术作品诞生后,就是一个独立于作者的存在了。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它进行解读,甚至延伸出很多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点,而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解读甚至误读中丰富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周深和GAI从原本的《玫瑰少年》中看到了自己曾经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的时光,唤起了自己曾经作为“某种少数”的情感体验。他们将自己对原作的理解融入到改编版《玫瑰少年》,也可以算是对原作内涵的一种丰富。

而二次创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脱离原作,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涉及到社会议题的歌曲在二次创作时一定不能偏离原作主旨。

正如乐评人邓柯所说,“从狭义的音乐形态上看这是一首惯常的音乐综艺改编版本(其实表演得还不错),但这首歌早已超越了音乐文本而成为了一个鲜明的社会议题的艺术具象,所以一定要慎用「半原创式改编」这种综艺常规操作,更不能跑题(但这个版本及后面的解释显然偏移原曲主旨了)。”

有人表示,虽然《玫瑰少年》的改编方式欠妥,但某种程度上它促进了歌曲的二次传播,让更多人听到了这首歌。

事实上,对于《玫瑰少年》这样与社会议题挂钩的音乐作品而言,有效传播远比传播重要。如果人人都听这首歌,却没有人知道和思考它背后的性别多元、校园暴力等社会议题,那这样的传播无疑是无效的,甚至是对原作品的一种冒犯。

面对诞生于娱乐工业却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玫瑰少年》时,不少人会简单将其归结为文化消费品,却忽视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议题。而但相比原作,现在的改编版本多少有些降格和窄化了。

我们不能说少数群体的呼喊就一定比个人奋斗艰辛的叙事更具有价值,但是在个人奋斗艰辛的叙事几乎司空见惯的情况下,将话筒交给少数群体,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希望真正的“玫瑰少年”,永远不要被遗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