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20社,作者 | 罗立璇,编辑 | 王晓玲

“出片”,正在引诱年轻人忽视旅途中的风险,飞蛾扑火一般寻求壮丽诡谲的景观。


(资料图片)

上个月,四川龙槽沟突发山洪,现场游客因撤离不及时被冲走,造成了多人受伤以及死亡。根据后续的新闻报道,龙槽沟本身并不是景点,而是一条泄洪沟,尽管当地政府已经拉起围栏,竖起警示牌提醒游人请勿下河,但还是有不少游客设法绕过了围栏、无视警告,自己下河。

人们发现,不少人是在小红书上被推荐种草了才纷纷过去的。小红书很快就下架了相关笔记,并在搜索栏顶层警示用户。但我们发现,由于小红书平台上的用户对于“小众”的喜爱,这样存在潜在危险的目的地依然吸引着人们去打卡。

简单把这两个事情连在一起看,可能会觉得这些行为有些难以理解。在翻看了小红书上多位旅游博主的贴子评论后,我发现许多进入险境的游客,其实并不缺乏理性。

前一段从东山岛回来的小王说,“现在有点后怕。”

小王在朋友眼里,算得上成熟稳重。今年年假,他和女友去了东山岛,搜索到一条普通游客很难找到的小众景点,“还好,在海水涨上来前及时跑出来了”。

小王和女友早就习惯了假期被小红书安排,日常无论是看展还是逛街,都会先搜搜攻略。他觉得,可能正是这种信任感,让他忽略了陌生景点的潜在危险。

被“出片”安排的年轻人

如果不是小红书,在华北平原长大的小王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要去福建漳州的东山岛旅游。

今年休假,长期在北京工作的他和女朋友决定寻觅一个舒适的度假地点,就在小红书沿海城市的旅游种草里选中了东山岛。舒服、好吃,又小众,感觉既能享受,又能避开人群。“它其实也不算一个景点,就是城市风貌相对特别一点,吃的相对丰富一些”。比起旅游,小王需要的其实是度假。

在小红书上,东山岛被描述为“中国的小圣托里尼”,作为福建省的第二大岛,格外蔚蓝的大海和距离海岸线极近的鳞次栉比的小房子,满足了人们对于海岛城市的一切想象。尽管岛上的传统景点差强人意,但是当地苏峰山沿海公路的景色却非常美丽,也容易“出片”,成为慕名而来的游客的新景点。

但是小王和女友的目标则更加远大。他们看到在东山岛风动石景区里有一个海蚀洞穴,这是一种通过海水在陆地悬崖底部不断冲刷以后出现的洞穴,在海水退潮的时候会出现,人站在洞穴口对着洞外逆光拍摄,就能拍到好看的剪影。

小红书上,有详细的帖子描述具体方位,这并不是一个被开发的景点,因为涨潮时就会被淹没,只能在保安的允许下进去看几分钟。同时,就有另外的帖子指导,一旦保安不允许游客下去,游客能够从什么道路继续绕过保安的监管,下到洞穴里拍照。

小王和女友前往洞穴的过程就像探险:先是从一条栈道走下去,结果误入其他人家的后院,差点被狗追;中间还需要在礁石上跋涉,“每一块石头上都有密密麻麻的海蟑螂”。等走到亭子前,保安却告诉他们,快涨潮了,不能下去了。

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小王最后还是和女朋友一起绕路、翻过栏杆,下到了洞穴里。他们还算比较谨慎,拍了十几张照片以后感觉海水涨上来了,就赶紧离开了。

当时他们还没意识到问题,等回来的时候刚好看到了龙槽沟山洪瞬间把游客冲走的新闻,才有些后怕。毕竟,海水涨潮也不慢,万一被困在了海蚀洞里就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客观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这么详细的指引,小王和女友确实没想到要找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洞穴;但是当看到好看的图片的时候,他们确实被诱惑了。而且,作为游客,他们其实很难在不熟悉的地方进行周全的风险预判。

像小王这样的故事,其实并不少见。

到现在,如果你在小红书上搜索“小众打卡”、“小众景点”、“小众出片”等关键词,就会出现非常多类似的地点:比如北京市郊已经废弃的大型采矿场,连年积攒雨水,已经被动成为了一个小型人工湖,但是独特的采矿景观和湖面倒影,让照片出现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有人问是否可以下水,博主回答矿石中含有重金属,下水并不安全。但是在现场,其实也不会有人阻止。

人们总能在不同景点找到“小众”又危险的拍照地点。

另外有一个博主,则经常驱车到距离重庆市区 1-2 个小时的郊区,找小溪、小河露营。博主在文案中经常提到“可以下水”,但评论中则指出这些河流会有暗流,其实并不安全。

安全更重要

小红书上除了一般的“种草”博主,也有专业的探险服务团队。一位博主对 20 社吐槽说,你看那些浏览量很高的帖子,有洞穴探险、城市废墟探险等等,但是很多都却没有提示。

这位博主同时是一家户外活动公司的创始人,在他看来,这些活动对于参与者的体能和运动能力都有要求,还需要准备周全的装备,甚至需要有户外生存的经验,这都不是毫无经验的普通人马上就能参与的活动。

小红书上,不乏这些专门带领人们去探险的商业团队,更多的则是喜欢户外的爱好者、当地的导游,还有普通博主,其中大多数人自己也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更不用说为慕名前去的用户排除风险。

问题是,一般用户很难识别哪些是专业人士,哪些是热心种草博主。

目前,小红书已经增加了一些风险提示。例如,当你搜索“探洞”等明显的风险词汇的时候,小红书在搜索栏正上方会出现“造型很美好,安全更重要”的提示。

不过,在“野景点”相关的分享里,这些标记主要出现在出了事故的龙槽沟和此前被爆料的探洞路线中,其他景点并没有明显的风险提示。

而且,就算有公司提供服务,相信大部分用户也不具备识别这些公司是否具备足够专业的能力,能在遇到自然风险的时候保全他们。

在今天,人们在寻找活动,尤其是新鲜体验的时候(网红探店、小众景点、新潮运动)都更倾向于在小红书上搜索。这也是小红书一直试图打造的标签:从“种草”,再到今天的“标记你的生活”,都是在强调这一点,可以说是小红书的成功之处。

而到了今天,这样的成功正在展现出另一面:一家月活量达到 2 亿的平台,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其实,特别是对于游客行为,平台能做的事很有限,也确实没有直接责任。例如,你是选择跨过栏杆,或者进入无人水域等,更不可能是平台能够提前预知的问题。

一位资深驴友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提升的是人们对于户外活动的安全意识,甚至还有法制意识,不是一家平台就能完成的。

但是,在他看来,平台其实可以提供更多安全引导。

一位小红书用户说,其实就算有一个类似‘百亿补贴’的标签,把有专业户外能力的博主标记出来,也能帮大家做一次初级筛选。

算法才是导游

为什么在小红书上,小众旅游路线更容易被追捧?这多少和这个种草平台的内容分发逻辑有关。

在小红书以往的算法推荐逻辑下,内容生产者们都或多或少地掌握了流量的分配机制,这些分配机制让某种类型的内容会更容易触达用户,从而产生浪潮式的影响。

首先,小红书是一个非常依靠搜索作为流量分发参考依据的平台。当用户搜索了某个或者某几个词条以后,平台就会继续推荐相关的内容。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在小红书上会获得更高的推荐权重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在页面上可以看到的东西:浏览量、喜爱、收藏,以及评论。所以,能够推理出来的是,如果一个笔记的内容足够新奇、标题足够吸引人,浏览量就会变大。如果足够有用、操作性足够强,就会获得更多的喜爱和收藏,从而获得长尾效应。

说起来有点绕,但可以举的一个例子是,当你搜索“户外”场景的时候,平台会更倾向于给你推送新奇的内容,比如小众景点,还有出片的具体地点,甚至还有在某个时间点游玩时候的感想。这些都是在大众旅游中很少会被展现出来的内容。

小王说,他偏好使用小红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红书笔记都是由人写出来的“内容”,有观点和细节;但是像大众点评那样的应用更像是一个货架式的展示,没有吸引人的东西。

但有时,这样的细节有时也会指向危险的方向。比如怎么躲避保安的视线跨越栏杆,怎么找到防御的漏洞绕小路进去某个地点。而且,当你确实拍到了美丽的、小众的照片,以及继续分享自己“旅程”的细节时,新的笔记又会获得更多的流量推送,得到新的奖赏,从而无限循环下去,这就是推荐机制危险的地方。

在这样的机制推动下,人们会看到更多新奇的目的地和难度更高的活动,但是,绝大部分用户都可能像前文洞穴探险的驴友一样,无法充分了解到活动的风险。

除了加强监管以外,还有一些苦活儿可以做:在平台上梳理甚至主动吸纳优质的供应商、旅游服务提供商,然后进行一定的流量支持甚至补贴,引导用户更多关注平台主动审查过的活动,可能是从安全和商业模式多样性的长期角度更合理的做法。

小红书已经开始进行类似的尝试。今年上半年,小红书开始重点运营户外内容,将“户外中心”频道移至购物页面的 C 位,内嵌以往自营的电商项目“小绿洲”(现已调整定位,定位户外产品)、整合营地预约入口,从而打造用户从线上种草到下单预约,再到线下体验、线上反馈的完整交易闭环,实现商业变现。

不过,这样的方式暂时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北京商报》就引用了一位用户的观点:如果要看完种草推文之后,再去买产品,最后还要预订营地,这个消费链路实在是太长、太曲折了。虽然拥有充足的流量和种草能力,但和常规的 OTA 平台相比,没有提供包括酒店、机票等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能力。

从商业模式角度考虑,推出平台认证的、消费方式更加直接的旅游产品,与提高安全产品的浓度并不矛盾。

小红书的底层逻辑决定,越独特、越具体的内容,显然会让很多从未被开发过的小众景点被陆续开发出来。

作为用户,我也很喜欢这个机制。不过,还是希望这些内容推送过来的时候,能带有更多的相关安全信息,而不仅仅是一句安全更重要,这更象是让平台规避风险的“用户使用协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