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再一次因为“钱”的问题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在中科院停用知网、续订价格连年高涨、涉嫌知识垄断等一系列消息发酵且大有失控的架势之下,4月19日,知网做出了回应——将继续提供正常服务。

回应字数不多,但“回忆”很长。讲了双方的合作历程,讲了服务的订购协议,看似规规矩矩,却对风波核心的费用问题只字未提。

此前,对于矛盾本身,中科院与知网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前者证实网传的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后者则极力否认回应消息不属实。

孰是孰非,难下定论,但天下苦知网“天价订购费”“高昂查重费”久矣。中国知网的版权模式,一般是通过与期刊、出版、图书馆、高校、学会等内容版权方达成合作协议,并非从作者处直接获得授权。据此路径,知网拥有了海量学术资源,公众下载期刊或论文均需付费。

前被“九旬老教授怒告”,后遭“中科院停用”,梳理起来,知网被讨伐的点无外乎两处,一处是强硬姿态下价格的肆意调高,一处是以超低的价格买断资源,又以超高的价格销售给学生、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版权的灰色地带两头割韭菜。

在这场学术资源的生意链条中,中间商知网的要价资本源于一家独大。虽然市面上也有万方、维普等其他数据库,但由于其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占性,使知网拥有市场支配地位,并且掌握了极强的定价权。

在国人版权意识并未“觉醒”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知网在与学术期刊打交道的过程中,便用一纸“版权声明”拿下了学术期刊背后诸多学者文章的版权,此后又用类似于“二选一”的独家授权方式完成了数据的原始积累。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收录的独家与唯一授权期刊达到3964种,占我国期刊总量的比重达到了43%。

以正常的商业逻辑看,知网整合资源再进行出售,像中间商一样赚个差价似乎并无不妥。但关键在于,知网的问题已经不能用普通的商业逻辑来解释。资源一家独大,贵到中科院都用不起的知网,把学术资源和生意链接起来,矛盾积累不言而喻。

在知网的官网上,挂着1999年被打上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标签,而在“火炬计划”的背书之下,知网更免费获得了众多学术资源。然而时至今日,带着公益底色的知网,却让商业的思路喧宾夺主,其学术传播的初衷便也早已不在了。

当知网让知识越来越贵,我们最该反思的不是知识贵了,而是垄断的代价太高。只有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成本越来越低,才更有利于知识的普及。知识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不是伤害创造知识的人去获取暴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