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2、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3、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相关资料图)

4、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5、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6、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7、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8、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9、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10、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

11、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12、扩展资料《清明》这首诗全诗色彩清淡,情感悲冷,但淡而有趣,悲而不伤。

13、全诗语言简单明了,犹如一篇小日记,人读人懂,所以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14、但是简单的诗歌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内涵。

15、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简单的诗句却那么脍炙人口,富有情趣。

16、读《清明》这首诗,可以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杜牧隔空指点后人如何过清明节。

17、天空是灰暗阴沉的,春雨是纷扰寒冷的,行人是伤心悲哀的,诗人是孤独落寞的,这一切都是让人沉郁忧伤的,这也应该是清明节的基本基调。

18、毕竟怀念祭祀先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19、然而,这个春天,除了“雨纷纷”的忧伤,还有“杏花村”的浪漫,除了满腔愁绪,还有欢乐踏青,所以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不要那么悲伤了,活着的人还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担当,逝去的亲人他们也是希望活着的人们珍惜拥有的一切,好好享受,好好奋斗。

20、“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是可爱俏皮的,一个“指”字既回答了诗人的问话,又不破坏肃穆的寂静,于是,远处那盛开的杏花丛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还有美好……一直一直到今天。

2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