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双星新材(002585.SZ)放量暴跌9.25%,消息面上,尚未看到明显利空。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股价已经横盘超一个月,6月9日暴跌放量近5亿元,而上一成交日仅1.28亿元,显示大量资金出逃。

双星新材主营高性能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布局新能源材料板块,产品涵盖背板基材、强化PET、光伏背板、PET复合铜箔。当下,随着技术成熟,基膜由PET向PP迭代,电池企业首选PP路线,固守PET路线的双星新材或正在受到投资者质疑。


(资料图片)

当下,双星新材业绩承压。2022年,其实现营业收入60.62亿元,同比增长2.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6.98亿元,同比下降49.58%。今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锐减99.31%,仅178.23万元,营收亦同比下滑26.19%至12.77亿元。

营收下滑的同时,公司一季度存货却高达22.12亿元,较年初增加1.49亿元,是否存在“卖不动货”之虞?

1、电池企业已首选PP路线

传统集流体是锂电池中汇集电流的结极或部件,通过将电池的活性物质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形成较大的电流输出,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复合集流体是相对传统集流体而言的,以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膜,通过真空镀膜等工艺,在其双面堆积出的铜/铝寻电层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形成“金属-PET/PP高分子材料-金属”的“三明治”结构。

不同基膜材质对电池性能有直接影响。PP材料在高温循环、安全性、滚焊效果上优于PET材料。

近期,已有多家企业PP材料取得一定突破。

如宝明科技PP铜箔近日解决结合力问题,正式实现量产。万顺新材曾表示开发的复合铜膜采用的基膜包括PET、PP,卷样均已送下游客户。元琛科技去年11月接待投资者调研时曾表示“(PET、PP)两块材料都在做,最早做PET多一点,当时第一批材料是用的PET。后面公司也做了PP,但是PP相较于PET,加工难度确实是上升了。后面两个都会做。”

日前,东吴证券研报称。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基膜由PET向PP迭代。技术路径来看,电池企业首选PP路线,主要由于耐强酸耐强碱,无需调整电解液配方,高温循环性能更优,但PP基膜与金属结合力较差,对于材料厂难度更高,进一步提升制造壁垒。但随着技术逐渐成熟,PP铜箔开始走向量产,头部公司的PP膜物性测试已完成,还需要1个月的电池加工性能测试+6个月的循环测试+6个月的路试。

不过,双星新材在PP技术转型方面,显然落后了。

6月8日,公司在互动平台回复称,因性能从优选择,公司暂未开展pp铜箔项目。此外,在接待投资者调研时,双星新材曾称下游客户更倾向于PET材料。

2、业绩持续承压

去年以来,双星新材业绩持续承压。2022年增收不增利,今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锐减99.31%。

公司盈利能力亦断崖式下挫。

2021年,公司毛利率达到32.86%,2022年仅18.85%,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只有3.74%。

民生证券认为,主要由于聚酯薄膜行业产能释放,公司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双星新材则表示,23年一季度公司受输入性通胀影响,材料价格上涨,挤压利润空间。

此外,双星新材亦坦言,近年来行业投资建设产线增多,但BOPET在2022年度产量增长19%,市场需求用量增长14%,随着各细分领域应用拓展,BOPET需求量仍在持续增长,行业产能释放短时间受到一定挑战。

2023年第一季度,双星新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告负,为-3.48亿元,但应收账款和存货均增长,一季度末应收账款为约10.9亿元,年初为9.7亿元,存货为22.12亿元,年初为20.63亿元。公司现金流状况或令人担忧。

来源:泡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