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红楼❹

初见即如又见


(资料图)

第三回,林黛玉来到了大观园,与园内众亲戚、姊妹见面。读者在这一回也开始见识院内一众人物:贾母史太君、三春(元春、迎春、惜春),琏二嫂子王熙凤,黛玉的两个舅舅舅母。当然,还有关键人物——贾宝玉,还有贾母指定服侍林黛玉的丫鬟鹦哥,服侍贾宝玉的袭人。

黛玉进入贾府后,由轿子抬着左弯右拐,拐来拐去经历了好多道门转过了好多道弯才见到要见的人,作者在这一节花了好多笔墨来交代,可见彼时大观园之繁华,贾府的事业有多兴旺发达。

面对众亲戚众姐妹,曹雪芹还是将重点笔墨放在了院内的“小辈”们身上。因为,他们,才是故事的主角。

首先描写三春:“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大观园内的三姐妹,一个“观之可亲”,一个“见之忘俗”,一个“形容尚小”,这些都是大家闺秀的描写技法,既描了其形,也绘了其神。

而对王熙凤的描写,那才是“泼辣”袭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观园内的众姐妹个个规规矩矩大气不敢出,唯独这一人物出场,就让现场炸开了锅。这一人物的描写,曹雪芹也是沾了浓墨的。其装束,不可谓不富贵,不可谓不奢华。然,这一回,这人(王熙凤)给人的印象却是:泼辣、傲娇。她之所以泼辣,不光出生富贵人家,仗着贾母喜欢,还因为小小年纪就兼任着大观园内的“大管家”角色,你说厉害不厉害!

但本节作者对人物的描绘,着墨最多的,描写最传神的,还是两个主角——林黛玉眼里的贾宝玉,贾宝玉眼里的林黛玉。

林黛玉眼里的贾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曹雪芹善借外在美好事物来写人,几笔一勾,便将贾宝玉这一情痴情美男子勾画了出来,黛玉见到此人。立马想到了《西江月》二首。更是将其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是“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贾宝玉眼里的林黛玉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是一种娇态之美,柔弱之美,让人一看并心生怜惜之美。

然而,让人觉着更为巧妙的是。两人见面时都有着一个同一的想法,让读者看见了他们的一见如故。这是宝黛之间的一见钟情心有灵犀,还是有着前世般的缘分?

见到宝玉时,作者有一个针对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好生奇怪,好像在哪里见到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见到宝玉,黛玉都觉得“熟悉”得让人惊奇!

见到黛玉时,宝玉脱口而出的竟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是痴话,倒可看出宝玉对黛玉的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真是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其实在前面,两人的身份作者早就泄露过。

本回中,黛玉还没见宝玉前众人问黛玉的病情,黛玉用三岁时遇见的一个癞头和尚的告诫来作了回答:“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后总不见哭。”这儿埋了一个伏笔,林黛玉进贾府,是来“还泪”的,还给谁?贾宝玉。

为什么要还泪?还记得第一回中甄士隐梦见的那一道僧吗?那僧口中讲的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就是林黛玉幻化成女孩前的生灵。而每日以甘露浇灌绛珠草让其受雨露日月之精华而幻化成人形的人,就是后来名叫贾宝玉的神瑛侍者。宝玉这块顽石幻化成人形来到贾家,黛玉也来用眼泪“还情”了。

如此看来,宝黛相见,既是一见钟情,更是前世有缘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