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九个月前,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为争一个“生鲜电商第一股”跑马圈地,上海是必争之地。每日优鲜在北京地区站稳后,带着行业老大的底气和10个亿,挥师上海。这里是叮咚买菜的大本营,创始人梁昌霖在去年年初表示,叮咚买菜在上海的市场份额是每日优鲜的10倍。

如今,在上海疫情面前,面对暴增的需求,主打前置仓模式的两家,“快”的故事失灵了。社交平台到处是“上海买菜难”的声音。叮咚买菜上海某站点的员工告诉开菠萝财经,他所在的区域,平台上的菜不到一分钟就会被抢空,一方面是没货了,另一方面是骑手不够,就算有菜也送不出。

一位关注生鲜电商赛道的投资人说,两家已经不像上市前那般好斗。前置仓老大和老二,曾经的斗志去哪了?

表面的原因可能是,被阴云笼罩的两家没精力再打,叮咚买菜因用死鱼冒充活鱼被调查,每日优鲜被曝遭供应商上门“讨债”。更深层的变化是,曾经的前置仓老大每日优鲜已经调转船头,讲起了新故事,只剩下叮咚买菜在前置仓的路上越走越远。

可对手们丝毫没有休战的意思。盒马CEO侯毅连番喊话叮咚买菜,“好惨烈,上百亿资金困在里面”,“老梁(指叮咚买菜CEO梁昌霖)真是急了,他的投资方也是急了,估计马上要爆仓……”侯毅还附上了叮咚买菜的股价图。不过,就在侯毅呛声的同时,盒马关闭了5家生鲜门店。

股价走势着实让两家难堪,叮咚买菜的市值从最初的55亿美元,跌得只剩9亿美元,九个月缩水超八成;每日优鲜更是跌得只剩“零头”,市值从发行起最高的32亿美元,跌到3.8亿美元。

前置仓模式错了吗?烧钱能烧出未来吗?其实这样的质疑声一直都在。带着这个疑问,本文试图拆解两家公司,解答以下问题:

1、抢菜难、不新鲜、送得慢,除疫情因素外,应该背锅的是公司还是前置仓模式?

2、裁员、欠款传言背后,两家的现金流还稳吗?

3、两家释放的区域盈利信息,参考价值有多大?

4、抛开中概股大跌的背景因素,从两家二级市场的表现看,前置仓模式还有希望吗?

该谁背锅?

这段时间以来,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在消费者端暴露出的棘手问题,主要是两类。

第一类是消费者体验差,两家都未能幸免。消费者的吐槽集中体现在缺货严重、配送不及时上。

这些吐槽前段时间就有,只不过近期在疫情小范围爆发后被放大了。“在叮咚买菜、每日优鲜上轮流抢菜,都失败了,难度不亚于双十一0点的抢单,好不容易在叮咚买菜上蹲点抢到了蔬菜,第二天下午还没送到。最终还是在小区旁边的生鲜店买到了绿叶菜。”一位上海居民向开菠萝财经吐苦水。

第二类是食品不安全、生鲜不新鲜的问题,暴露在叮咚买菜身上。1月、2月,其因销售的生鲜产品不合格,连续被罚50多万元。3月,3·15刚过,鱼死可以“复生”、“翻包”换签的操作被曝出,继续撕开叮咚买菜食品安全的口子。

“即时”配送不及时,生鲜电商不新鲜,该谁背锅?

先说结论,这并非某个模式的弊端,问题出在企业内部,有管理的问题,也有成本控制的因素。

先看“买菜难”和“配送不及时”。CIC灼识咨询合伙人冯彦娇分析,近期疫情为特殊情况,导致订单量激增,短期内运力不足,头部生鲜电商平台也在尝试引入众包运力模式,解决短时间内的订单量暴涨问题。

在凯尔特亚洲董事总经理余明阳看来,调度和供应链上下游供给出了问题,只是导火索,更深层的原因是,企业在某些区域的订单密度不够,导致骑手和库存数量不足以支持突发的单量暴增。

而“生鲜不新鲜”,在他看来,表面上是管理不善引起的,实质上是降低损耗的一种极端方式。

据新京报报道,在叮咚买菜的北京三元站站点,本该被报废处理的死鱼,却以“鲜活宰杀”的名义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因为,如果死鱼按照规定全部报损,站点的损耗率会变高,直接影响一些员工的工资;而给过期蔬菜换标签的操作,是因为分拣员拿的是计件工资,超时会扣钱,直接给过期蔬果换标签,不但能把站点的损耗率降下来,还能提高分拣效率和收入。

“当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流程,一些违规操作可能就出现了。当然监管是需要成本的,这也暴露出某些企业不重视监管流程,甚至为了节约成本,把食品安全问题当儿戏。”关注电商行业的分析师张奡说道。

3月16日,叮咚买菜被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约谈并启动立案调查。

“考核什么,就发展什么,其实类似的问题在这个行业不鲜见。”生鲜电商从业者顾维对开菠萝财经说,对于一家生鲜零售企业来说,成本、效率、体验这三大要素,就看愿意放大哪个,缩小哪个了。

当一家公司一不赚钱、二有盈利压力时,这个选择就更难做了。

现金流,还好吗?

这两家公司最近遇到的麻烦事,还有第三类,钱的问题。

去年底今年初,叮咚买菜被曝大幅裁员,“采购、算法、运营、招聘部门将裁员20%到50%”,但这一消息随后被叮咚买菜否认,称“公司个别岗位变动属正常组织资源调整”。

每日优鲜则在近日传出了供应商上门讨债的消息。有媒体报道,其拖欠诸多供应商货款,欠款金额最多的接近千万元,还有供应商在其总部大楼下拉横幅讨债。这一幕在已经破产的生鲜电商呆萝卜、同程生活、食享会身上都上演过。

和叮咚买菜相比,每日优鲜更加依赖供应商。关注生鲜电商赛道的投资人郑渊表示,两家都做自有品牌的产品,都做预制菜,但供给端的策略不同,叮咚买菜拥有自己的食品研发加工厂,每日优鲜则是通过和工厂合作代工的模式。

以上裁员和讨债的消息被一些人解读为,两家公司的现金流疑似出了问题。

当裁员、欠款的消息,和巨额亏损的企业挂上钩时,市场难免敏感。不过,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拿每日优鲜的情况来分析,如果拖欠供应商货款情况属实,还要看拖欠金额的数额和周期,才能判定风险。

“这其实不是某个平台的问题,也不仅限于前置仓,因为各项成本变高,使得那些不赚钱的零售商要想办法保证现金流的空间,延长供应商账期就是手段之一。”顾维坦言。

一位生鲜供应商向开菠萝财经透露,多个零售商都是类似的困境和手段,个别平台已经把一两个月的账期拖到了三个月甚至半年之久。

“行业现状如此,但必须承认,拖欠就意味着不健康,不健康就得治病。”顾维说。

从财报来看,两家的现金流一向吃紧,这更是让供应商们捏一把汗。

先看叮咚买菜。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的显示,叮咚买菜的流动资产有65.16亿元,而流动负债有73.48亿元,本身流动资产已经不能覆盖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6.63亿元、短期投资为45.68亿元,最直接能变现的资产共计52.31亿元。而最直接的短期内要还的钱,包括流动负债中的应付账款、短期借款,这两项加在一起是52.8亿元。

叮咚买菜2021Q4资产负债表

每日优鲜因营收规模被赶超,离生鲜老大的位置越来越远,现金流也好不到哪去。其2021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流动资产同样不能覆盖流动负债。上述两部分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共计23.02亿元,短期内需要偿还和支付的金额是24.08亿元。

每日优鲜2021Q3资产负债表

一名行业人士分析,这两家公司最直接能变现的资产,和短期内要还的钱,比值小于1,说明现金流都比较吃紧。“就算把一些流动资产中的预付和其他流动资产算进来,比值也只是1多一点,说明现金流状况短期内勉强还能支撑,但是不利于发展,肯定需要企业继续融资。”

两家公司都需要想方设法搞钱,要么在运营上快速实现盈利,要么再去找投资者拿钱。

区域盈利,可复制吗?

不管走哪条路,都要解决眼前最大的麻烦——给备受质疑的前置仓模式正名。

前置仓,是两家核心的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快”。平台在离消费者较近的地方(办公楼、社区等),设置一个小型仓库,商品由大仓提前发到前置仓里,用户下单,最快半小时送达。

但成本也出奇的高。平台要满足即时送达的需求,要铺设足够密度的前置仓,配备足够的骑手。

2015年成立的每日优鲜,是最早一批的前置仓生鲜电商。另一家叮咚买菜是在2017年从O2O模式转型而来。不论资历,两家都是连年巨额亏损。叮咚买菜三年时间累计净亏损114亿。每日优鲜三年零三个季度,亏了98亿元。

余明阳对开菠萝财经分析,从两家上市起到现在,运营状况都没有太大改观,核心问题在于,平均客单价低、毛利率低,而履约成本过高。

唯一的好消息是,2021年第四季度,叮咚买菜的综合毛利率有所提高,从去年同期的15.1%提升到27.7%,但履约成本高达17亿。而且这一季度也有坏消息,它经历了2019年Q1以来的第一次季度营收环比负增长。

投资人需要信心,需要希望。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也都在释放区域盈利信号。

早在2016年7月,每日优鲜宣布在北京已实现区域性盈利;2019年5月,称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经营性现金流为正;2020年7月,称已于2019年底实现扣除总部人员成本下的盈利。

这些说法,都不能代表每日优鲜有了扭亏为盈的信号。

余明阳发现,企业之间的履约成本的计算方式是不同的,这一项的计算方式发生变化,就可能会让原本亏损的模型变正。

在专业的会计师准则下,全链条的履约成本包含仓租金、仓内员工费用、配送成本、大仓物流成本、折旧费用、水电费这六项。“如果企业把大仓向前置仓补货的成本、配送成本,算成集团的成本,毛利率够的情况下,单仓确实可以盈利,但不代表商业模式跑通了。”郑渊说。

叮咚买菜的好消息也是来自大本营。在2021年第四季度业绩的电话会上,梁昌霖宣布,2021年12月,叮咚买菜已在上海实现全面盈利,同时力争在2022年第二季度末实现长三角地区完全盈利,力争第四季度全国接近盈利。

它在其他区域的表现能向上海看齐吗?

梁昌霖对于盈利的设想是这样的:每个前置仓在经营一年后,日订单能达到1000单,客单价超过65元,在刨去履单成本后,每单的营业利润预计能超过3%。

叮咚买菜能在上海盈利,取决于客单价和履约费用率两个指标:在上海区域,平均客单价超过66元,综合履约费用率是21%左右;全国区域,对应的平均客单价是60元,综合履约费用率为33%。

可见,叮咚买菜在上海区域的用户消费能力、成本控制能力,都更强,和其他区域的差距很大。

老板释放盈利信号,公司却打起了哑谜,有选择性地披露数据。在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披露了用户数据,未披露订单规模,四季度财报里,没有用户数据,而是用履约订单规模数据代替。

“从营收、GMV、客单价都出现下滑分析,用户数据或许不太好看。”郑渊推测,可能是价格上涨,导致用户量和单量流失,致使营收降低。

拆解前置仓的单位经济模型后,余明阳表示,这个模型仍然很难跑通,持续烧钱就是现状。

“盈利的手段无外乎提高客单价,提升毛利率,或通过提升订单密度优化履约成本。但调整任意一项,单仓的运营利润都不能转正。”他认为,至少得优化两项,也就是说,在订单密度高、客单价高的区域去做优化,模型才可能转正。而且这还是不计入集团公司总部的市场营销费用、研发费用、企业管理费用的情况下。

把上海的成功复制到全国区域,难度可想而知。庄帅对开菠萝财经分析,前置仓的盈利模式已经非常清晰,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目前占领的主要是一线、新一线城市,再去跑其它市场,反而会拖累指标。

毕竟除了上海,还有几个消费力强、同时人口密度又高的大型城市,能满足前置仓模式的要求,且有大量“即时”送生鲜的需求呢?

前置仓,还走得通吗?

“前置仓商业模式的盈利拐点还没到来。”余明阳说。

疯狂烧钱的前置仓,连巨头见了都躲。“风投女王”徐新曾说,电商的最后一个堡垒就是生鲜,“得生鲜者得天下”。阿里巴巴、京东在其他生鲜电商模式上都是抢着落子,却不做前置仓模式为主的生意。

唯一胆大的就是美团,做了美团买菜,可就算依附于本地生活的大盘,还是卷进了亏损旋涡。美团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包括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美团闪购等在内的新业务及其他,收入合计137.23亿元,亏损109.0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倍。

可没有“爸爸”撑腰的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连年亏损之下,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萎靡不振就不难理解了。

上市九个月时间,叮咚买菜从23.5美元的发行价跌到3.84美元,每日优鲜从13美元的发行价,跌到现在的1.62美元。

余明阳分析,这里面有中概股下跌的市场情绪,但长期的因素是,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持续亏损、现金流问题暴露,还看不到前置仓模式盈利的希望。

“现阶段盈利能力较弱,二级市场股价持续走低,会严重影响后期企业的再融资。若后期股价再度走低无法满足上市企业的流通要求,甚至会导致退市,对公司产生巨大影响。”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分析师魏建辉对此表示。

重压之下,两家已经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一个讲新故事,一个还在跑规模。

每日优鲜在上市后快速变道,把前置仓的数量从2020年时的1500个,砍掉一半,转头去讲数字化菜市场的故事、推零售云的新业务了。

可新版图自2020年开展到现在,还没有对营收做出显著贡献。余明阳告诉开菠萝财经,商业模式整体比重调整,有风险,对每日优鲜来说,战略方向调整比规模和盈利都更紧迫。

前置仓的路上,除了美团麾下的美团买菜、深耕南部地区的朴朴,全国性拓展市场的只剩下叮咚买菜一家。

于它而言,规模性是最紧迫的。在余明阳看来,叮咚买菜一定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扩大规模、做大增速,不断在新的城市测试、建更多的仓位布点。如何在跑马圈地之后,抓稳能够盈利的仓,优化盈亏平衡线上的仓,缩减亏损不止的仓,是未来抓住盈利点的核心。

但叮咚买菜已经慢下来了。“社区团购大量企业破产,行业从流血争夺市场转向以盈利为导向。”魏建辉说,叮咚买菜也开始战略收缩,聚焦成熟优势区域。

两条路,都很难。怎么解决各自的“关节痛”,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都要做选择题。大到公司战略,是一条路走到黑还是调头转向,是要规模还是要利润,小到一个站点的管理、一条死鱼的去留,都是选择题,就看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郑渊、顾维为化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