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脚下的赛道选对了,步伐过快或是太慢,都有可能让自己倒在终点前。”
【资料图】
相信普渡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涛此刻正对这个道理产生着深刻的认知。2021年,无疑是普渡机器人的“高光时刻”,2021年5月,普渡科技获得由腾讯、美团、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联合投资的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随后的9月,普渡科技再次完成由美团、大湾区基金、深投控资本、红杉中国等联合投资的C2轮融资,C1和C2轮累计融资额近10亿元。
进入2022年之后,公司高速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先是在年初时有自称普渡员工的用户在知乎平台表示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今年5月,普渡科技又因未按规定期限公示2021年年度报告,被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南山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进入7月之后,张涛发送内部信,以“瘦身调整”为辞证实了公司裁员的情况。
身陷扩张黑洞
“从去年年初开始,公司就进入了高速扩张阶段,从初始的几百人团队迅速增长到年底巅峰期的3500人,平均每个月都会有数百名进员工入职。”普渡科技前员工这样告诉钛媒体App,除了入职的员工数量众多以外,普渡科技吸纳人才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不管是管理层、技术岗还是销售人员,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态势。
以销售团队为例,据普渡科技前员工介绍:“目前,以餐饮配送机器人、楼宇配送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为代表的商用服务机器人,其业务增长是比较依赖于本地销售团队的,普渡科技在巅峰期销售团队的规模在1500人左右,也是整个领域当中销售团队人员规模最大的公司。”
CIC灼识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普渡科技机器人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40000台,行业中出货量第二名的擎朗智能,其累计全球出货量达到了3万台,但其公司的团队总人数也只有2000人。对于普渡机器人的销售规模而言,庞大的销售团队显然没有带来新增量,反而成为了运营中的成本包袱,变为了扩张中的“成本黑洞”。
除了团队规模扩张过快以外,张涛以及普渡科技对于技术应用前景过于乐观的判断也成为了发展中的另一个“黑洞”。
今年3月在公司举办的发布会上,普渡科技带来了包括送餐机器人“巧乐送”、全自动上菜机器人A1、四足配送机器人D1等产品。其中,全自动上菜机器人A1无疑是最受餐饮企业以及用户关注的产品,通过加入机械臂结构,可以让机器人实现对菜品的抓取,从而让送餐机器人从单纯的运输环节渗透到“送菜+上菜”的全流程。
乍看之下,这个想法非常具有前瞻性,如果能够顺利在市场中大规模应用,那么餐厅在上菜环节是可以做到全程无需接管的。“普渡研发的这套系统,业内很多公司也在探索,但以我的眼光来看,目前距离技术成熟并大规模推向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人士在采访时说到。
首先,机械臂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计算机和电机的共同操控,其完成动作时的操作精度会更高,因此在工厂内的装配环节机械臂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而在送、端菜的过程中,更重要的则是要具备对重量、拿取部位的判断力,并且手部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应对不同的器皿形状,比如一碗汤、一碗饭以及空碗之间,服务员可以进行快速判断,并可通过手指的不同组合进行灵活抓取。
其次则是应用的范围容易受限,机器人在端送菜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称重、视觉扫描、识别等多个操作后,才能判断出菜品的抓取方式。
并且在现阶段其视觉识别能力还十分有限,再配合形状较为固定的机械夹取结构,想要保证成功率和效率,要么就对器皿规格进行统一,要么就是将机器人手臂做成与人手类似的仿生结构,前者对于很多餐饮企业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后者带来的成本压力,就会让机器人售价水涨船高难以在市场中普及。
发布会中同期亮相的四足配送机器人D1也是同样的问题,即使四足结构能够满足更多地形的匹配,但在无人配送车都并不普及的当下,能够支付高成本让其落地并实现盈利的现实场景实在太少了。
换而言之,普渡科技就像是前几年高速扩张的自动驾驶公司一样,也许它瞄准了正确的技术方向,但是在市场接受度、成本控制、技术基础等环境因素尚未具备之前,盲目将技术推向市场,除了被市场毒打的经验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对于市场扩张的盲目押注以及在技术端过于强调先进而不考虑现实应用环境的决策下,普渡科技就成为了“吞金兽”,10亿元融资曾经带来了人声鼎沸的办公室和行业独有的产品体系,如今却变成了空荡荡的工位以及吃灰的技术图纸和零部件。
“不赚钱”的商用服务机器人该何去何从?
在对多位从业人员的采访中,钛媒体App发现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点:商用服务机器人不赚钱。“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大多数公司都是在依靠硬件销售进行盈利,并且随着近两年行业内玩家数量的增多,也开始出现价格竞争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
以送餐机器人为例,目前单台产品的价格在万元左右,即使餐厅引入送餐机器人,也还是需要招聘一部分人员进行灵活补充。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App:“按照我们行业内的算法,餐厅在引入一台送餐机器人并部分替代之前的员工后,6个月左右可以回本。”
但考虑到目前线下营业经常会有不稳定的因素,这个回本周期已经被进一步拉长了,很多主打新体验的创意餐厅,往往在回本的周期内,就已经遭遇了品牌热度下降、营收困难等问题。过于单一的营收模式,是商用服务器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之下,实际上也隐藏了很多细枝末节的发展困境。
有一位业内受访者表示:“一线城市确实不乏高客单价的餐饮品牌,但是这些品牌也需要服务作为自身附加值的一部分。而机器人在这方面显然不具备优势,你可以看到海底捞热情的拉面师傅,除了技艺层面,他们同时也是就餐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当机器人加入其中后,又很难带来这样的加分项。”
因此,很多机器人领域的厂商已经开始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市场进行渗透,相比之下,更加可控的人流量、环境空间,也让送餐机器人能够拥有更高地应用效率。但是,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也有很多“沼泽地”,除了售卖硬件以外,机器人也需要搭建售后服务团队,一旦遇到技术问题,需要人员上门现场进行解决。
而这就意味着在硬件成本之外,机器人企业需要布置额外的服务网络,相较于一线城市集中的商业街、购物圈,二三线城市的商户分布会更加分散。同时,当地所能满足机器人运维的人才数量也较为有限,因此公司在此地需要分摊的人员数量、运营成本往往不会低于一线城市。
虽然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仍有问题需要解决,但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其市场前景依然可观。除了送餐机器人以外,楼宇配送、商用清洁机器人,也是目前市场中的热门领域,其全天候工作以及无需人工干预的特性,让其在部分应用场景能够获得比人工更高的工作效率。
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无论是场地还是场馆中,都已经大量出现了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实际应用。CIC灼识咨询发布的服务机器人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30亿元人民币。
随着商用服务机器人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当产品研发、生产成本逐步摊薄、算法优化与应用效率进一步提升,CIC灼识咨预计2026年市场总量将增长至超过300亿人民币,其中餐饮配送机器人、楼宇配送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为前三大机器人类型。
由此可见,未来的机器人赛道仍有想象空间,想要在前行的道路中不重蹈普渡的车辙印,企业就必须做到着眼于当下的技术基础与市场需求,正视商用服务机器人目前处于的拓荒阶段,努力进行降本增效,而不能迷信于风口,依靠资本盲目扩张。(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