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音乐先声,作者| 朋朋,编辑 | 范志辉
(相关资料图)
对于三大唱片而言,背靠音乐版权而高枕无忧的日子渐行渐远了。
近日,法国独立音乐发行公司、TuneCore母公司Believe的CEO Denis Ladegaillerie在接受采访时,指责三大唱片正在游说流媒体平台,希望他们降低DIY艺术家(即独立音乐人)的版税率。
这与MBW创始人Tim Ingham最近的预测如出一辙。他认为,未来各大唱片公司可能很快会向Spotify施压,要求他们为头部艺术家支付更高的版税,以此来对抗自发行服务平台和独立音乐人。
那么,三大唱片为何以如此难看的吃相去“打压”自发行服务平台和独立音乐人?三大唱片与独立音乐的博弈又将为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多分一块蛋糕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唱的时代,他们麾下的“天王天后”们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这背后的原因正是大量的独立音乐人正在崛起。
今年6月,索尼音乐的董事长Rob Stringer对投资人表示,“如果每天在主流音乐流媒体平台(DSP)上传80000首歌,那么三大唱片的市场份额将自动被稀释。”同时,Rob对于这些DIY音乐的品质表示质疑,“坦率地说,其中一些音乐就像一些零碎的垃圾,它们能占据市场份额只是因为规模。”
Tim在播客中用数据佐证了他的观点。以Spotify为例,截至2021年底,Spotify上每月听众少于50人的音乐人数量为630万。假设他们平均每月有25名听众,如此一来,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音乐人就创造了1.575亿的听众总数。
对比来看,同样在Spotify上,高居榜首的Ed Sheeran每月也才8360万听众,仅相当于那630万艺术家的累积收听规模的一半。换言之,Spotify上不受欢迎的音乐人,无论个人事业发展如何,结合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Denis也认为,虽然三大唱片“过去五年间一直在失去市场份额”,但“通过更高的版税率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的策略是完全错误的,独立音乐人理应获得与头部音乐人完全相同的版税率。
在他看来,独立音乐人中不乏有潜力的音乐人,例如音乐人Lauren Spencer-Smith通过TuneCore上传了她的热门歌曲《Fingers Crossed》后,在英国排行榜上排名第四,在另外四个国家的音乐排行榜成功登顶。
当然,Denis也肯定头部音乐人能为平台带来了新的订阅者和用户,带来新的流量,但平台方其实也为头部音乐人“购买广告位、数字营销活动,为头部音乐的营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就是说,平台方为头部音乐人降低了营销成本,即便不施行价格歧视策略,头部音乐人已经从这些潜在服务中获得了更多的价值。
Denis还表示,经由TuneCore的独立音乐人作品有更少的虚假流量、更低的版权侵权率,所以“以服务的运营成本为借口,采用不同的版税待遇是完全不合理的”。
既然不涉及成本问题,那么各大唱片公司的价格歧视策略就站不住脚,不过是在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前保障自己的议价能力。
数据显示,2017年,三大唱片公司和Merlin为Spotify贡献了87%的歌曲,到了2022年,这一数值已经下降到77%。也就是说,短短四年间唱片巨头们在Spotify上就损失了10%的市场份额。
正如Tim在播客中所言,“三大唱片每隔几年就要跟音乐平台进行一次许可谈判,累积市场的份额越小,它们的议价权就越小”。但在独立音乐和创作者经济崛起的趋势下,未来三大唱片的市场份额持续逐渐被侵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三大唱片的危机感
早在2017年,Spotify曾与三大唱片协商将版税分成的比例由55%下调至52%,同样这一费率也被Apple Music所采用。
但事实上,Spotify上的独立音乐人曾私下里对MBW表示,由于存在某些合同扣除和折扣,他们能获得的分成实则要低于52%。
这一情况也被Apple Music从侧面验证了。2021年4月16日,Apple Music曾在向音乐人、唱片公司以及版权商发送邮件披露了版权费率。在信中,Apple Music强调,将为“所有厂牌方”支付相同的52%的收入分成,并暗戳戳地表示:“虽然其他服务商向独立厂牌支付的版税率远低于他们向三大唱片支付的,但我们保证向所有厂牌支付相同的版税分成”。
如今5年过去,Spotify是否还会与唱片公司“合谋”,答案开始变得不明朗了。毕竟5年间,独立音乐崛起已经成了全球趋势,成为唱片巨头们无法扭转的行业大潮。
据Spotify创始人Daniel Ek的说法,2021年第一季度,每天约有6万首歌曲被上传到Spotify上,这个数字预计将呈指数型增长,很快可能就会达到7万甚至8万。
反观国内,《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2021年华语乐坛全年新歌总量达到114.5万,相当于一整年平均27秒就会诞生一首新歌。
值得一提的是,独立音乐不只是数量上的爆发,更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播放份额。
研究机构Midia数据显示,目前独立音乐人的歌曲播放量占Spotify总播放量的31%,并且独立音乐人在2021年格莱美奖中占所有获奖者的52%。对比国内,截至2020年末,独立音乐人的原创作品在网易云音乐上的歌曲播放占比高达45%。
与此同时,独立音乐的崛起也催生了大量服务独立音乐的自发行平台,顺势成为了跟三大争夺市场份额的一大劲敌。数据显示,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以TuneCore、CD Baby、Bandcamp、Ditto等为代表的自发行平台创造了4.72亿美元的收入,而到了2018年这一数据达到了6.43亿美元,增长了35%,相较于市场同期增长快了三倍以上。
在自发行平台之外,流媒体平台最近对于版税机制的调整同样不利好头部音乐人。2021年,SoundCloud向FPR模式(即Fan Powered Royalties,粉丝支持版税模式)迈出重要一步。传统模式是将平台上所有资金集合起来,按照艺术家在流媒体上所占的份额分配。而新的模式之下,粉丝的订阅付费只会分配给他们实际收听的艺术家。
毫无疑问,这一模式推行下来也会降低平台上的头部音乐人的收入,而他们的背后也正是这些唱片巨头。
因此,目前仅有华纳音乐一家同意了SoundCloud的新模式。但SoundCloud与华纳音乐交易的条件是,如果华纳旗下的艺人收入有所减少,Soundcloud将为其提供“最低保证”的收入,这一收入与传统模式下的费率持平。
在创作者经济成为大势的背景下,独立音乐人群体不断壮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主流艺人自立门户,如此一来,三大唱片为首主流唱片公司自然会有危机感。
市场份额之争将走向何方?
独立音乐市场的崛起势不可挡,而唱片巨头们显然遵从了“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
2015年3月,索尼音乐收购了独立发行和服务公司The Orchard。除了服务独立音乐人,这个平台还与BTS、Jorja Smith等头部艺人开展了合作。2021年5月,索尼音乐又收购了为独立音乐人和独立音乐平台提供录音服务的公司AWAL。
在索尼音乐剑指当代独立音乐泥沙俱下时,索尼音乐董事长Rob也表示,将通过The Orchard和AWAL来拥有更大比例的内容份额,应对独立音乐人的规模竞争。
同样,加入躬身入局的还有环球音乐。2013年,环球音乐推出了自有自发行平台Spinnup,来为环球旗下未签约的艺人提供数字发行服务。到了2016年,平台上的独立音乐人数量已经达到了10万名。
不过,今年5月环球音乐宣布将Spinnup从“开放的DIY音乐作品分发服务平台”转变为“遴选过的艺术家发现和分发平台”。从7月19日起,Spinnup要求一些独立音乐人撤下自己的作品,而平台以后只面向“与Spinnup团队或环球音乐其他附属公司有过联系或接触的艺术家们”。
相较于另外两家,华纳音乐在自发行平台上的布局要落后一步,但它却明显更积极。直到2018年,华纳音乐才上线了自有的自发行平台Level Music。甫一开局,华纳音乐就打出了“完全免费”的招牌。
在此之前,Spinnup和TuneCore会向平台用户收取服务年费,而CD Baby平台则是从每一首歌曲中抽取一定的佣金。
纵览当下的独立音乐市场,唱片巨头们不得不下场与独立音乐人、自发行平台、音乐流媒体平台混战。而在战场之外,Facebook、TikTok等平台又在源源不断地为独立音乐输血。唱片巨头们身在其中,眼看对手不断壮大,却不能确切地知晓对手还有多大潜力。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主流音乐与独立音乐、唱片巨头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还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