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双碳’目标下电力低碳保供策略与政策研究系列研讨会”第三期在厦门召开,与会专家建议——

技术创新范围应向源、网、荷、储全链条延伸

近日,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主办的“‘双碳’目标下电力低碳保供策略与政策研究系列研讨会”第三期在厦门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新兴低碳技术发展路径展望”,与会专家围绕“零碳”建设、储能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接入,以及极端天气的频发,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通过新兴低碳技术破局。技术创新及配套政策支持的范围应该从过去的源、网技术为主向源、网、荷、储全链条延伸,并与气象预测、智能数字化技术进行深入的融合,通过高效低碳电源、智能输配网、需求侧资源以及储能等手段,实现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和可靠供应。

浙江大学电力经济及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文福拴介绍了电力系统灵活资源聚合调控与市场化机制。文福拴表示,为实现“双碳”目标,我们需要应对能源安全、降低用能成本、实现绿色生态这三重挑战。对于如何唤醒用户侧灵活资源这一个关键问题,他建议从多形态灵活资源挖掘与调控、灵活性资源充裕度评估与提升,以及配套市场交易机制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与应用。此外,需要以灵活资源聚合调控与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提升电力市场运营活力,支持能源的安全、经济、清洁运行。

南方电网高级工程师刘小龙表示,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主体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而储能具有能量平移、可控充放的特性,能够弥补灵活性资源的不足。目前,储能的运营场景主要分为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其中用户侧储能的商业模式是最清晰的。用户侧储能通过分时价差套利获得收益,这也是目前用户侧储能实现盈利的主要方式,另外,针对部分场景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用户侧储能在需求侧响应和需量管理上的盈利潜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院院长林伯强则是将储能和“零碳”建设进行了关联,他认为,储能可以嵌入到“零碳”建设的各个环节。“零碳”建设包括零碳企业、零碳园区、零碳城市。其中,零碳城市建设是零碳省份建设的基础,零碳城市建设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经理程厚响表示,零碳城市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和宁德时代的公司战略是一致的。一方面以可再生能源和储能为核心实现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另一方面以动力电池为核心实现移动式化石能源替代。此外,还要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实现市场应用的集成创新。

责任编辑:张栋钧

推荐内容